走进大美枞阳,目之所及是千年文脉的厚重,心之所向是诗与远方的惬意。这座坐落于长江下游北岸的小城,不仅镌刻着悠久的历史年轮,更以“名人、名景、名迹”的三重魅力,将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编织成一幅动人的画卷,每一处角落都藏着让人驻足流连的惊喜。
人文枞阳:名人辈出,文脉永续
枞阳的魅力,源于这片土地孕育的璀璨人文。自唐宋起,这里便人才济济,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涌现出无数杰出人物,形成了绵延不绝的文化血脉。
以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方以智为代表的古桐城方氏家族,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传奇,被梁实秋先生盛赞为“中国第二大文化名门”。家族中代代有人杰,在哲学、文学、科学等领域留下深刻印记,成为枞阳人文精神的重要源头。而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核心的桐城派,更是影响清代文坛200余年,“文以载道”的理念至今仍在文学领域闪耀光芒,枞阳作为桐城派的重要发源地,也因此成为文人墨客心中的“文化圣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枞阳的人才辈出之势得以延续并愈发显著。章伯钧、黄镇、汪旭光、陆大道、丁汉、王福生、朱光潜、慈云桂等一批杰出人士,在外交、科技、文学、教育等领域各领风骚,如群星般照亮了国家发展的征程,也让枞阳的人文名片愈发鲜亮。
为了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枞阳乡贤馆应运而生。2012年,黄镇图书馆收集51位枞阳杰出名人的资料,正式成立乡贤馆。这里不仅是文献与文物的“收藏所”,更是人文精神的“传播地”——馆藏资料多由名人家属捐赠,辅以图书馆采访搜集的补充文献,涵盖名人的藏书、著作、手稿乃至生活用品,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动人的故事。乡贤馆的成立,既让珍贵的文化遗存得到妥善保护,也丰富了黄镇图书馆的特色馆藏,更成为游客与研究者读懂枞阳人文的重要窗口,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得以延续。
而黄镇纪念馆则是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作为杰出的外交家、“将军大使”、艺术家,黄镇将军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纪念馆以他参加革命的历史图片、著述、信件为展品,生动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光明磊落、正直朴实、才华横溢的风采。如今,这里已成为本地学校、部队、机关干部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核心基地,每逢“七一”“八一”等重大节日,大批党员群众在此“缅怀革命先烈,向党旗宣誓”,让红色基因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的活力。
山水枞阳:美如画卷,四季皆景
枞阳的美,不仅在人文,也在山水。古桐城八景中,“浮山夕照、枞江夜雨、竹湖落雁、荻埠归帆”四景均在枞阳境内,如今,这些经典景致与新开发的景区相得益彰,构成了枞阳“步步是景,处处如画”的生态画卷。
浮山风景区:火山奇观与千年文山
浮山风景区是枞阳最负盛名的景区,囊括浮山、白荡湖、白云岩三大片区,兼具自然奇观与人文底蕴。浮山本是一座沉睡亿年的古火山,1.13亿年前的两次火山爆发与一次岩浆侵入,造就了“三十六岩、七十二洞”的独特地貌,典型火山遗迹堪称“世界罕见,亚洲唯一”——穿行在岩洞中,指尖触碰的是亿年时光的印记,抬头望见的是火山喷发后留下的奇特纹理,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除了自然奇观,浮山更有“中国千年文山”的美誉。自唐宋起,孟郊、白居易、范仲淹等名流雅士纷至沓来,或咏诗作赋,或题刻留念,为浮山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景区内仍留存315块摩崖石刻,铁画银钩,文体各异,时间跨度上至唐宋、下至民国,字体大小不一,大者一米见方,小者不及一寸,每一块石刻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这里不仅孕育了明清“方氏学派”、哲学家方以智,更滋养了桐城派的文学基因,人文与自然在此完美交融。
更值得一提的是,浮山还是安徽重要的革命圣地。王步文、周新民、房师亮、黄镇、任锐等曾在此开展革命活动,领导桐、庐、舒一带的农民运动,红色足迹与绿色山水相映,为浮山增添了别样的厚重感。
白云崖:奇峻清幽“小黄山”
距浮山十公里的白云崖,位于枞阳县白梅乡七家山中,与浮渡山隔水相望,因奇峻的山势被誉为“小黄山”“亚浮山”。据《传灯录》记载,宋代高僧守端曾住山白云寺,以白云山西岩为内院,“白云崖”之名便由此而来。
这里的景致堪称“一步一景,景随步移”:八岩、三洞、十一奇峰、八怪石、二泉、二池错落分布,每一处都有独特的韵味。其中,白云岩(又名西岩)最为著名,岩内有“一滴泉”,泉水从洞壁隙缝中渗出,如丝如缕,四时不竭,清洌甘甜,每日可供百人饮用;更奇的是,洞壁石纹西侧如龙鳞片片,东侧似虎毛斑斑,“龙盘虎踞”的奇观让人叹为观止,也为白云崖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汉武文化生态园:城央的诗意栖居
汉武文化生态园分为莲花湖、旗山两大景区,是枞阳县城中的“诗意栖居地”。莲花湖景区如一块碧玉镶嵌在城中间,周环白鹤、幕旗、凤凰诸山,湖中矶石星罗棋布,碧水涟漪,林木葱茏,素有“小西湖”之称。清代文学家方苞曾在此植荷观鱼、作文吟赋,还与姚鼐、刘大櫆在南岸白鹤峰开馆授徒,如今,以“莲和文化”为主题的莲花湖公园,将桥、亭、廊、壁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漫步其中,仿佛能听见百年前的读书声。
旗山景区则以“汉武文化”为核心,文化意韵浓厚。主入口广场的浮雕文化墙,分“宗子古国、松阳关津、秦皇南巡、汉武射蛟、吕蒙故城、陶母封鲊、太子校书”七个主题、八个板块,生动再现了枞阳的历史变迁;山上观景平台的浮雕墙,以汉简形式呈现汉武帝《枞阳之歌》,让人在登高望远时,既能欣赏山水美景,又能感受汉武文化的雄浑气魄。
底蕴枞阳:名迹遍布,岁月留痕
除了名人与名景,枞阳的“名迹”更是随处可见,每一处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诉说着小城的故事。
红色名迹中,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旧址陈氏宗祠、浮山中大楼、原安庆中心县委八县联席会议旧址最为典型。1949年渡江战役期间,陈氏宗祠曾是指挥中线作战的核心场所,如今屋内的作战地图、通讯设备仍保存完好,让人仿佛能看见当年指挥员运筹帷幄的场景;浮山中大楼曾是革命时期的秘密联络点,见证了党组织与群众的紧密配合;八县联席会议旧址则留存着油灯、文件柜等物品,诉说着皖中地区革命斗争的艰苦与辉煌。
明朝宰相何如宠故居石屋寺、太平天国枞阳会议旧址望龙庵、三针庵、大华严寺等宗教场所保存完好,飞檐翘角间透着古朴庄严,既是信徒祈福的圣地,也是研究古代宗教文化与建筑艺术的实物资料;浮山摩崖石刻、阮鹗墓石刻等历史遗迹,或展现书法艺术的魅力,或记录古人的生平功绩,与散落乡野的古村落建筑一道,构成了枞阳厚重的历史底蕴。
从人文璀璨的名人故事,到山水如画的自然景致,再到遍布城乡的历史名迹,枞阳的美,是多元的、立体的,也是耐人寻味的。在这里,每一步行走都是与历史的对话,每一次驻足都是与自然的交融。 如果您想探寻山水与人文的完美交融,不妨走进枞阳,在千山万水中感受诗与远方,在千年文脉中读懂岁月悠长。
文/本报记者 李莉
图/市文旅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