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传承,滋其荣茂;百年征程,绽其华光。——题记
非遗文化经岁月雕琢仍不改其“心”,工匠技艺正如“心”一样,成为匠人生命的全部。君可见常书鸿敦煌保护一生“勤”,从黄沙古渡到文物修复,事事亲为,事事专注,事事求精,每幅壁画重现天日的背后,是夜以继日的技艺的沉淀,是匠心精神在时光中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从未断绝。非遗文化如潺潺溪流,虽历经岁月沧桑,却始终流淌着民族的精神血脉,如星辰般璀璨永恒,在无声处,以无尽热忱守望传承。
非遗文化经时间荏苒仍不改其“性”,真正的大国工匠对极致完美的追求,是潜藏在其“性”里的深潜躬耕,而非生搬硬套,是厚积薄发而非一蹴而就,于每项工艺中练就超凡的定力与韧性,保持极致的专注与耐心,方可“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
随着互联网时代“快”的姿态盛行,或许我们应推崇“慢”的品质,但难道“快”的效率就一无是处吗?我想在“慢”的同时,非遗仍应顺应时代的潮流,融合“快”的元素,寻找“快”与“慢”的平衡,才能占据新时代的一席之地。
非遗文化经光阴淬炼仍不改其“形”,却因此逐渐于新时代消退,解救之法惟有以创新之魂才能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君可见单霁翔数字技术成就“现象级”故宫,君可见党飞华皮影演绎人物火爆全网,君可见非遗从不是高大上,而应有更多观众才能被发扬光大。当现代潮流与非遗文化碰撞出火花,终能使非遗文化又一次焕发新生,让非遗文化从“冻”起来到“动”起来。非遗文化不能一味循规传承,不改其“形”,而要守正创新、砥砺前行,让非遗融入短视频、直播中,成为新的潮流文化。
非遗是中华民族跨越时空的文明之光,是中华大地万古长河的壮阔画卷,是中华精神亘古不变的家国情怀。非遗传承从来不是封存时光的琥珀,当我抚摸家乡的竹马灯,指尖掠过的不止是岁月刻下的纹路,而将祖辈掌心的温度化作薪火代代相传。
义安区钟鸣中学 周乐乐
指导教师 解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