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的铜版画是姐姐暑期三下乡活动带回来的,那是一幅精致的风景图,铜板上凹凸有致的纹路在阳光下闪烁着温暖的光芒。“这是铜陵的铜版画,”姐姐轻声说,“每一道线条都是用錾子一点点敲出来的。”
带着这份好奇,我来到了犁桥水镇的铜徒学堂。踏入斑驳的木门,扑面而来的是金属与松香混合的独特气息。工作室里只有一位扎着马尾辫的年轻姐姐,正专注地敲打着一块铜板。我小心翼翼地询问:“今天可以体验铜版画吗?”“老师傅今天不会过来,”她抬头微笑,“不过我可以教你体验。”
在她的指导下,我选择了一个生肖兔的图案开始体验。我们将铜片固定在模板上,姐姐递给我一把小巧的錾子和木锤。“要像对待新朋友一样温柔。”她示范着标准姿势。我学着她的样子,小心翼翼地沿着兔子的轮廓敲击。第一下敲得太轻,铜板上只留下一个模糊的凹点;第二下敲得太重,錾子直接滑出了木板外。姐姐轻轻握住我的手腕,说道:“听,铜板在和你说话呢。”渐渐地,我找到了节奏。木锤落下,清脆的“叮叮”声在工作室里回荡。铜板在阳光下闪烁着细碎的金光,也慢慢浮现出一只憨态可掬的兔子轮廓。接着,我们用小木棒加深凹陷处的纹路,木棒与金属摩擦产生的震颤从指尖传来,让人想起第一次握毛笔时的悸动。
休息时,姐姐带我参观了工作室的珍藏。她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这是师傅花了多月心血刻的风景图、定制婚书……”最让我惊叹的是一幅订制的婚书铜版画,新人名字和婚期在铜板上熠熠生辉,每一笔都透着庄重与祝福。“其实老师傅根本不用模板,他们全凭几十年的手感,一錾子一錾子地刻出深浅。”
当我的铜版画完成时,夕阳已经西斜。虽然只是按照模板进行捶打,但当一只活灵活现的兔子跃然板上时,我还是颇为激动。姐姐帮我装裱好铜版画,并给了我一张研学证书,证书上盖着一枚小小的印章,这印章仿佛是传承的印记。
回程的路上,铜锤的叮当声仍在耳畔回响。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还有人愿意用最传统的方式守护这门手艺,从简单的生肖图案到复杂的婚书订制,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匠人的心血。那位姐姐选择用青春延续这门技艺的身影,和铜版上那些深浅不一的纹路一样,深深印在我的心里。这或许就是文化传承最动人的模样——在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中,将时光镌刻进铜板,让传统在现代继续闪耀。
市第十五中学西湖校区 冯万平
指导教师 徐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