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纲要 刘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千年茶乡铜山镇,是郊区坐落在池州市境内的一块“飞地”,种茶饮茶历史源远流长。近年来,郊区深度挖掘铜山镇千年茶韵文脉资源,深耕茶文化旅游产业,以文兴茶、以茶促旅、以茶富民,大力发展茶产业,培育茶企业、扩大茶基地、打造茶品牌,坚持做足“茶文章”,撬动“茶经济”,小小的一片茶叶形成了茶产业链,托起一个茶经济大产业。仅去年,铜山镇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5000万元,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走出“一叶变多品”的茶文化旅游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深挖文脉资源,好山好水催生好茶产业
传承保护茶文化。铜山镇种茶制茶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近年来,铜山镇结合地理优势,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重点挖掘本土茶文化历史,梳理禅茶文化的“源”与“流”,丰富地域茶文化特色,将茶与禅结合,促进传统意涵与现代需求价值的融通,让茶文化在时代传承中不失“本来”又能面向“未来”,以文化底蕴推动茶旅融合发展。
打造茶品新地标。着眼地理布局茶经济,铜山镇重点利用非基本农田、荒地开垦种茶,配套产茶区基础设施建设,组建科技专班对茶叶种植相关技术进行指导,并出台奖补政策支持茶产业发展。目前铜山镇已发展镇域茶企8家,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盛产绿茶、红茶、白茶、黄金芽、毛峰、莓茶等多个品种,茶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再到优的跨越式发展。为打造铜山茶文化品牌,积极“走出去”推介,参加第十六届安徽国际茶产业博览会,在5月的2025年第二届安徽斗茶会上,惊祁黄金芽一举夺魁荣获“茶王”。目前“惊祁”品牌正在申请区域产品地标。
做实地域好茶业。充分发挥地理环境优势,扩充茶产业链,做实茶产业文章,打造铜山地域茶叶品牌,铜山镇打造8家主体企业连片经营的茶产业基地,共开采2315亩,年产量300多吨,产值达1438万元。同时成立铜山镇禅茶协会,共有成员单位11家,协调解决企业问题,致力于推动茶产业发展。
带着叶子旅行,聚焦茶文旅互动融合发展
茶旅融合,激活乡村旅游新动能。依托3000亩生态茶园,铜山镇积极探索“茶旅融合”发展模式,精心打造“山南有泉·铜山茶山”综合体,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与旅游观光、文化体验有机结合,开发“一日茶农”体验项目,让游客全流程参与茶叶采摘、手工制茶、茶艺品鉴等环节,全面深化游客茶旅文化体验,为旅游增添“绿动能”,打造“茶和远方”旅游目的地。
茶养结合,开辟康养产业新路径。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按照“一院一景、一房一韵”理念,改造提升传统民居建成“徽茗园”等多家精品民宿。同时充分利用铜山土壤富含硒元素的天然优势,擦亮“绿色健康”金字招牌,大力发展茶康养产业,开发茶糕点、茶菜肴等特色美食,将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茶学联动,培育研学教育新品牌。探索创新“茶旅+研学”模式,依托茶园和制茶工坊,设置茶叶种植、茶叶加工等实践环节,开发茶文化体验研学,打造集科普教育、文化体验、劳动实践于一体的研学旅游精品线路,吸引各类茶文化爱好者、游客体验茶旅生活。积极与省属高校、市委党校保持对接,将铜山茶文化基地列入大学生及中青班“进村入户”体验式教学点,年接待各类游客近万人。
全域要素保障,撬动绿色产业发展叠加效应
文旅活动好戏连台。通过大力倡导“茶为国饮”的风尚,深入推进茶廉文化建设,连年举办铜山茶文化旅游季和各类茶事活动,打造茶文旅活动品牌,将茶文化旅游季活动点搬进茶园,围绕“可品、可玩、可购”为核心理念,精心策划覆盖全时段、体现多元茶韵的精彩活动矩阵,通过举办茶艺表演、茶俗展示、茶事体验等活动,营造沉浸式文化空间,让游客充分感受茶文化魅力,实现以茶会友、以茶兴业,促进茶叶贸易发展。
发展经济有声有色。创新“茶园变景区、资源变资产”发展模式,大力推进茶产业发展,扩充茶产业链,做实茶产业文章,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人均年收入增加2万多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437万元。实现农村闲散妇女家门口灵活就业,成为省级巾帼创业就业示范基地,培训就业妇女及周边居民150人次。
融合发展多姿多彩。铜山镇作为乡村旅游发展带,全面融入郊区“一核三带多点”的旅游空间发展格局和长三角旅游发展带,依托第八批国家“南泉岭上吴传统古村落”丰厚的文化资源优势,以茶园区、茶研学、茶主题民宿等为载体,将茶旅游线路与南泉古村落、千年古刹南泉寺、古民居、铜山矿工人俱乐部等景点相结合,不断创新茶旅融合产品与业态,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打造精品旅游路线,让游客吃有茶味、住有茶香、行有茶路、游有茶韵、购有茶礼、娱有茶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