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铜陵日报

牙医亲述牙齿如何被“酸”穿及如何守住健康防线

日期:08-27
字号:
版面:第A04版:健康养生       上一篇    下一篇

■ 方延兵

一杯果汁、一块蛋糕,口腔里的细菌大军便开始了它们的腐蚀工程——悄无声息,却足以摧毁最坚硬的牙釉质堡垒。

“医生,我每天刷牙,为什么还会蛀牙?”这是我临床工作中最常听到的疑问之一。当患者对着检查镜中牙齿上的黑点或龋洞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时,我深刻感受到,大众对龋齿——这一仅次于癌症与心血管疾病的全球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仍存在诸多认知空白。

我国3岁儿童龋齿率高达61%,6岁儿童升至79%,而35-64岁成年人平均拥有13颗以上蛀牙。这些数字背后,是口腔健康防线在细菌、糖分与时间联合作战下的系统性溃败。

一、蛀牙本质:一场“细菌产酸”的化学腐蚀

蛀牙(龋齿)并非字面意义的“虫蛀”,而是细菌代谢糖分后产酸,逐步溶解牙体硬组织的过程:

1.细菌集结:变形链球菌、乳酸菌等以牙菌斑形式黏附于牙面,形成“细菌生物膜”。

2.糖类发酵:摄入蔗糖、葡萄糖后,细菌20分钟内将其转化为酸性代谢物。

3.脱矿崩解:酸性环境使牙釉质中的钙磷流失(脱矿),最终结构崩溃形成龋洞。

关键四要素:细菌、食物(糖)、宿主(牙齿抵抗力)、时间,四者缺一不可。

二、蛀牙的“无声进展”:从脱矿到牙髓炎

蛀牙的发展是一个渐进性破坏的过程,早期往往难以察觉:

Ⅰ期(脱矿白斑):牙釉质表面出现白垩色斑块,无疼痛,常被忽视。

Ⅱ期(敏感期):龋坏侵入牙本质,遇冷热酸甜刺激时出现短暂酸痛。

Ⅲ期(牙髓炎):细菌侵入牙髓,引发自发性剧痛,夜间加重,可放射至头面部,伴牙龈肿痛。

Ⅳ期(感染扩散):根尖脓肿、颌骨炎症,甚至诱发蜂窝组织炎或败血症。

临床案例:一位年轻患者因“偶尔冷敏感”未重视,半年后发展为夜间跳痛难眠。X光片显示龋洞已穿透髓腔,最终需根管治疗——早干预可避免如此结局。

三、牙医警告:这些习惯正在加速牙齿崩溃

即使“每天刷牙两次”,以下习惯仍会让你成为蛀牙高危人群:

“隐形糖”陷阱:碳酸饮料、果汁、蜂蜜水持续浸泡牙齿,使口腔长期处于酸性环境。

零食频率过高:频繁进食延长牙齿接触糖的时间,再矿化过程被中断。

无效刷牙:忽略牙缝与牙龈沟——90%的龋齿始于这些区域。牙刷无法清除约40%的牙面菌斑。

口干状态:唾液是天然“再矿化剂”,药物或张口呼吸导致唾液减少会显著增加龋风险。

遗传因素同样关键:牙釉质发育不全或唾液成分异常者,牙齿抗龋力天然薄弱

四、专业防治策略:从被动修补到主动防御

治疗:根据龋坏深度“分级阻击”

预防:牙医的“防龋四维防线”

1.机械清洁

巴氏刷牙法:牙刷45°角朝向牙龈沟,小幅度水平震颤,确保覆盖每个牙面(每次2分钟)。

牙线非可选:每日清洁牙邻面,冲牙器辅助清理隐蔽区。

2.化学强化

含氟牙膏(1000-1500ppm):氟离子促进釉质再矿化,儿童3岁前用米粒大小。

专业涂氟/窝沟封闭:儿童恒磨牙萌出后立即封闭深窝沟,成人定期涂氟增强抗酸力。

3.饮食干预

限糖: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每日糖摄入低于总热量10%,避免餐间零食。

护齿食物:奶酪(促进再矿化)、芹菜/苹果(摩擦清洁)、绿茶(抑菌)。

进食后漱口,等待30分钟再刷牙(避免酸蚀后釉质磨损)。

4.专业护航:每半年一次口腔检查+洁牙,数字化X光筛查邻面龋,早发现早干预。

五、特别关注:儿童与老年人的防龋要点

儿童:乳牙矿化度低,更易患“猛性龋”。家长需帮助刷牙至7岁,第一恒磨牙(6岁牙)萌出后务必窝沟封闭。

老年人:牙龈退缩致牙根暴露,唾液分泌减少,需使用含氟漱口水及间隙刷清洁根面。

龋齿的本质是一场细菌与宿主拉锯战的结果。当牙菌斑中的细菌将糖转化为酸,牙齿便开启了解体的倒计时——但这一过程并非不可逆。

每推迟一年看牙医,龋齿的破坏深度可能增加一倍;而每减少一次餐间甜食,牙齿就多一次再矿化的机会。守住牙齿健康的终极防线,在于将专业防护转化为日常习惯:一把含氟牙膏的牙刷、一卷牙线、定期涂氟,以及减少奶茶的频次——这些微小却连贯的选择,终将累积成抵御蛀牙的坚实屏障。

一位完成根管治疗的患者曾感慨:“若早知补牙只需十分钟,何苦忍痛半年?”牙齿的悲剧往往始于忽视,终于剧痛。而牙医的使命,正是让更多人明白:龋齿面前,预防永远比治疗更少痛苦,也更低廉。

(作者单位:铜陵市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