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铜陵日报

关于躁狂你了解多少

日期:08-27
字号:
版面:第A04版:健康养生       上一篇    下一篇

■ 欧建军

一、什么是躁狂?

躁狂发作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高涨、思维奔逸和活动增多为特征的心境障碍,可伴有夸大观念或妄想、冲动行为等,属于双相情感障碍的一种发作形式。

二、躁狂的典型表现

1.情感高涨

·核心表现:患者处于异常兴奋状态,情绪持续高涨,表现为过度乐观、自负,甚至产生脱离现实的夸大感,如坚信自己拥有超能力、财富或社会地位。

·情绪波动:情绪不稳定,易激惹,可能因小事突然暴怒,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但情绪消退后可能迅速恢复亢奋状态。

·情感与现实脱节:情绪反应与实际情境不符,例如对微小成就表现出过度的欣喜若狂,或对他人批评完全无视。

2.思维奔逸

·语速与联想加速:患者语速明显增快,话题跳跃频繁,可能从工作直接跳转到哲学思考,难以深入讨论单一主题。

·逻辑松散:思维缺乏连贯性,例如从“今天天气好”突然联想到“宇宙起源”,且坚信这些跳跃性联想具有合理性。

·创造力增强错觉:部分患者可能自认为思维敏锐、灵感迸发,但实际表现常脱离实际,缺乏可行性。

3.活动增多

·目标导向性减弱:患者可能同时启动多个项目(如创业、写作、健身),但因缺乏计划性,多数半途而废。

·冲动性行为:可能突然辞职、过度消费、进行高风险投资,或频繁更换社交圈,行为缺乏对后果的评估。

·睡眠需求锐减:每日仅需3-4小时睡眠仍能保持精力充沛,但长期睡眠剥夺可能加剧病情波动。

4.夸大观念及夸大妄想

·患者思维内容多与心境高涨一致,在心境高涨的背景上,常出现夸大观念(如坚信自己有非凡能力或财富等)。

·自我评价过高,言语内容夸大,说话漫无边际,认为自己才华出众,出身名门、腰缠万贯、神通广大等。

·有时也可出现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等,但内容多与现实接近,持续时间也较短等。

5.躯体症状

·生理亢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出汗增多,部分患者因持续活动出现体重下降。

·注意力分散:难以专注完成复杂任务,例如阅读时频繁跳页,或工作时被无关刺激(如手机提示音)打断。

·性欲亢进: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性冲动增强,但行为往往缺乏情感基础,可能导致人际关系冲突。

三、躁狂与开心关键区别

躁狂并非单纯的“心情好”,而是不受控的、破坏性的亢奋:持续时间长(至少1周,每日大部分时间)。伴随社会功能受损(如失业、负债、人际关系破裂)。

四、为什么会发生躁狂?

1.遗传因素:躁狂发作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家族聚集性,血缘关系越近,患病风险越高。

2.神经递质失衡:脑内神经递质如多巴胺、5-羟色胺等失衡,可能导致躁狂症状。

3.心理社会因素:长期压力、重大生活事件如失业、亲人离世等,可能成为触发躁狂发作的导火索,部分患者可能存在性格敏感或追求完美等倾向。

4.其他因素:滥用酒精或药物(如抗抑郁药可能诱发躁狂发作)、睡眠紊乱、激素变化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也可能诱发躁狂症状。

五、如何治疗躁狂?

躁狂发作需长期管理,急性期以药物治疗为主,特殊情况下可选用电抽搐或改良电抽搐治疗。稳定期强化心理干预,患者与家属需共同参与,定期复诊调整方案,以降低复发风险(5年内复发率约75%),躁狂发作的治疗与护理需多维度综合干预:

1.药物治疗措施

目前公认的心境稳定剂主要包括锂盐(碳酸锂)和卡马西平、丙戊酸盐。临床证据显示,其他抗癫痫药(如拉莫三嗪、加巴喷丁)、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如喹硫平、奥氮平、利培酮、氯氮平等),也有一定的心境稳定作用,可作为候选的心境稳定剂使用。临床上通常采用药物联合治疗以增强疗效和提高临床治愈率,即在急性期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联合锂盐或丙戊酸盐治疗较单一使用心境稳定剂的疗效更好。其中锂盐是治疗躁狂发作的首选药物,因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较接近,需监测血锂浓度。

2.电抽搐或改良电抽搐治疗

·对急性重症躁狂发作、极度兴奋躁动、对锂盐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可使用电抽搐或改良电抽搐治疗,起效迅速,可单独使用或合并药物治疗,合并药物治疗的患者应适当减少药物剂量。

3.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可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

·家庭治疗:有助于改善家庭关系,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家属教育:学习“非评判性倾听”技巧,避免与患者辩论其夸大观念。

4.生活习惯调整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戒酒、戒毒,谨慎使用咖啡因。

六、如何帮助躁狂发作的人?

1.急性期:确保安全,避免激怒患者,及时送医。

2.恢复期:协助记录情绪变化,督促服药。

3.避免误区:不要认为躁狂是“性格问题”或“故意作乱”,它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

七、躁狂不治疗会怎样?

反复发作可能导致:

1.大脑功能损伤(如记忆力下降)。

2.经济破产、法律纠纷等社会后果。

3.抑郁发作风险增加(双相障碍患者常交替经历躁狂和抑郁)。

关键提醒

若自己或亲友出现躁狂迹象,请尽快联系精神科医生。早期干预能显著改善预后,多数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以回归正常生活。

(作者单位:铜陵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