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铜陵日报

李俊生:烽火淬炼忠诚与担当

日期:08-27
字号:
版面:第A0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 本报记者 邓妍

枪林弹雨里,他是华中军区阵营中穿梭的侦察兵,用脚掌量过生与死的距离;和平岁月中,他是把“服从”二字刻进骨血的老者,用一辈子守着革命者的赤诚。他叫李俊生,从1945年走进八路军队伍,到98岁的今天在时光里沉淀红色记忆,他的故事,是烽火淬炼的传奇,更是岁月磨不灭的坚守。

1927年,李俊生出生在河北安平的农家。少年时的天空总被硝烟笼罩,他亲眼见日寇的铁蹄踏碎家园,也亲眼见八路军的旗帜在村里升起——那些穿灰布军装的战士帮乡亲挑水、种地,把仅有的口粮分给饥民。“八路军是真为老百姓做事。”正是这份看见,让参军的念头在他心里生了根。

1945年,18岁的李俊生揣着“打跑鬼子”的念头,成了华中军区十一旅三十三团的侦察兵。这活儿得往敌人眼皮底下钻,一个不小心命就没了。“日本鬼子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必须把他们打出中国去!”近百岁高龄的老人虽然口齿已经不太清楚,但讲出这几个字时,拳头仍会下意识攥紧。

回忆里最险的一次,是他和两名战友去摸日寇炮楼的底细,刚靠近就被发现了。“机枪子弹嗖嗖地扫过来,三个人撒腿就跑。”李平向记者转述着父亲的经历,“一个战友滚进沟里,他只顾着往部队方向冲,等跑到营地,头发丝里都渗着血,而另一个战友,再也没跟回来。”

日寇战败那一刻,战士们把军帽抛向空中,搪瓷缸子敲得震天响。李俊生说:“军民团结一心就一定能赢。”

来之不易的和平岁月,祖国大地百废待兴,地方建设亟需干部。组织要抽调干部南下搞建设,作为家里独苗,年迈的父母虽然还在河北盼着他回家,但李俊生还是背着简单的行李上了南下的火车。“为啥非得去南方?”李俊生的女儿小时候总问,父亲只答:“组织让去,就得去。”

时代洪流中,总有如李俊生这般无声奉献的注脚。从枪林弹雨的战场到和平建设的岗位,老一辈革命者秉持勤勉本色,将“大公无私、努力工作”的信念倾注于岗位。如今的李俊生,记性早不如从前了,但在女儿面前,却总能准确哼出《义勇军进行曲》的调子。他常拉着孙辈的手念叨:“要好好学,多做好事,把这红色血脉传下去。”

采访尾声,老人坐在窗边望着天,嘴里轻轻说着:“国家越来越好,我高兴。和平得有强大国防,大家都要努力,不忘历史,面向未来。”阳光落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像落在一部厚重的史书上,那些烽火岁月里的奔跑与坚守,早已成了照亮后人前行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