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妍 桂毅
在辖区102.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枞阳派出所守护着近15万群众的平安。近五年来,这个年均接处警8200余起、办理案件540余件的基层派出所,以法治为笔,深度描绘着基层社会治理画卷。日前,该所获评“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这一荣誉不仅见证了其将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贯穿公安工作全领域、全过程的不懈追求,更映照了执法质量持续提升、群众安全感与满意度显著提高的生动实践。
早晨7时30分,枞阳派出所所长胡舟翻看着前一日的接报警记录,对值班民警叮嘱道:“昨天那起宅基地纠纷,当事人情绪还没完全平复,今天得再去趟村里跟进调解。”在每天的“日评议”会上,所领导带领民警逐案评查警情处置、执法记录仪使用等环节,发现问题当场指出。
在“周评月结”会议上,则对全月执法质量“回头看”,针对重点疑难复杂警情案件,进一步剖析调度,构建闭环。面对辖区庞大且复杂多变的矛盾纠纷警情,这种“事前预警、事中监督、事后回溯”的全链条监督模式,让执法环节全程透明。
为让规范执法有章可循,该所结合辖区实际,制定完善了《处警工作规范》《规范执法记录仪使用八项规定》等规章制度,形成一套标准化、流程化的执法操作体系。2023年以来,该所现场执法记录仪使用率、警情规范录入率均达100%,实现行政复议零纠错、行政诉讼零败诉,2024年获省公安厅“执法办案源头治理先进单位”称号。
“以前处理涉案资金得带当事人跑银行,手续繁琐还易出错。现在,在派出所扫个码就行!”副所长刘同心向记者演示着涉案资金智能管理系统,输入信息生成二维码后,当事人扫码支付,不到一分钟就完成涉案保证金缴纳。这套与县局法制大队联合研发的系统,彻底解决了涉案资金管理难题。在该系统研发过程中,派出所成立专项研发小组,经三个多月与银行、技术公司沟通测试,最终研发成功。系统上线后,办理业务200余起无差错,获评省公安厅改革创新“领跑者”项目并在全省推广。此外,该所自主研发的执法监督管理系统,能对处警、受立案等环节自动研判并提醒异常。科技赋能让执法效率大幅提升,平均办案周期大幅缩短,案件质量显著提高,也为智慧警务注入了新动力。
“要不是你们调解,我说不定就闯出大祸了!”今年初,在枞阳派出所警民联调中心,村民老李握着调解员的手说。他和邻居因菜地边界争执动手,接到报警后,派出所启动“社区-派出所-综治中心”联调机制,邀请老党员张大爷和法律工作者王律师参与调解。张大爷从情理角度劝说,王律师分析法律后果,3小时后,两人握手言和并达成协议。
2024年以来,该所组建了由10名老党员、5名老干部、3名法律工作者组成的专业调解队伍,通过联调机制化解大量基层矛盾,成功调解150余起,成功率超95%。同时,创新 “1+4+N”警务模式,以1个综合指挥室统筹、4个警务区管理、N个警务室扎根社区,将警务融入社会治理。
社区民警常态化走访,与社区干部、网格员信息共享,实现群防群治。数据显示,2024年,枞阳派出所辖区盗窃、诈骗发案率较2023年分别下降45%、33.6%,民转刑、刑转命案“零发生”,这是全所民警付出和多元共治模式取得的积极成效。
从理念革新到机制重塑,从科技赋能到队伍淬炼,枞阳派出所坚持法治为基、科技为翼、共治为要,在守护一方平安的道路上步履不停,也让“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的金字招牌更加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