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铜陵日报

乡村土特产 兴业又富民

日期:08-25
字号:
版面:第A0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 本报记者 方盼亮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特色、绿色农产品种植,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升级。我市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立足“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延伸“产”的链条,以“一份发展规划、一份产业链图谱、一套政策支持体系、一份支撑要素清单”的“四个一”工作机制,大力发展“一块姜、一片茶、一粒米、一朵花、一头猪、一只蟹、一条鱼”“七个一”农业特色产业,带动其他农业产业全面发展。

8月21日,记者走进义安区天门镇好姜来家庭农场的白姜种植基地,眼前的姜芦翠绿挺拔,姜香伴着泥土的芬芳,溢满姜田。

“我们家的白姜预计在9月初上市,虽然还有十多天,但已经接到了不少老顾客的订单。”好姜来家庭农场负责人钱霞每天都要到姜地查看白姜长势,她高兴地说,今年的天气整体上很适合白姜生长,这让她对今年的丰产丰收很有信心。

钱霞告诉记者,她家世代种植白姜,一直坚守传统种植技艺。近年来,随着铜陵白姜品牌知名度提升,尤其是铜陵白姜种植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白姜产业迅速发展,姜农种植加工白姜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她也将白姜种植面积扩大到目前的10亩,并从原来只在线下售卖鲜姜转变为线上线下结合、鲜姜成品姜同步销售的新模式,每季白姜销售额可达20万元,并带动十多名村民就业增收。

铜陵白姜位列“铜陵八宝”农产品之首,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种植系统于2023年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近年来,我市加快推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一成果转化应用,白姜种植面积达6800多亩,开发出糖醋姜、酱汁姜、糖冰姜等食品以及日化用品等80余种产品,全产业链年产值12亿元,姜农人均纯收入达到25700元。

在我市的特色农业产业中,“一朵花”凤丹的知名度仅次于铜陵白姜。

凤丹是我市市花,也是我市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种植历史已有1600多年。作为凤丹的核心产区和全国闻名的中国南方牡丹商品生产基地——顺安镇凤凰山村,种植凤丹2000余亩,生产加工的丹皮不仅销往全国各大中型药材市场,还出口至韩国、日本等地。去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40余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3.54万元。

该村党委书记张斌介绍,在千百年的传承中,这个以花为美、以根入药的独特牡丹品种,已延伸出一条“花可赏、根入药、籽榨油、蕊制茶、瓣提露”的全产业链条。去年,我市的凤丹全产业链产值约3.5亿元。他透露,目前,凤凰山村已引入凤丹科技、禾田药业、丰霖农业等区域内企业和部分种植大户组成凤丹产业联盟,参与凤丹种植与加工销售,计划用5年时间打造万亩凤丹种植基地。

除了一块姜和一朵花,其他“七个一”特色产业的发展也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一片茶枞阳白茶在枞阳县种植面积达4万亩,全产业链产值约8亿元,可开发茶园约20万亩;一粒米皖江稻米秉承“用最好的种子,最安全的管理,种最好的稻”的理念发展稻米产业,年产量约49.4万吨;一头猪枞阳黑猪,以肉质肥嫩皮薄、五花七层、色泽鲜艳、味道醇美等特色闻名,去年出栏约3万头;一条鱼大口黑鲈带动我市张林渔业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大口黑鲈良种场,年生产苗种能力达10亿尾以上;一只蟹白荡湖蟹,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去年,“七个一”特色产业产值达55亿元,十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产值165.24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439元,7.2%的增速领跑全省,多项农业经济指标创下历史新高。

“我们将牢记总书记嘱托,持续以特色产业为笔,奋力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答卷。”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程志华表示,今年,力争实现“七个一”特色产业产值超60亿元,同时依托龙头企业、农业园区推动十大绿色食品产业实现全产业链产值2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