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从不是单一色彩的涂抹,而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共同晕染的生命画卷。回到乡下外婆家,我本以为会度过一个无聊的假期,却在这片金黄的麦田里,上了一堂生动的“五育融合”课。
刚到村里那天,我就遇见了隔壁的李爷爷。这位70多岁的老人每天清晨都会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给孩子们讲传统故事。那天他正讲到“孔融让梨”,我蹲在旁边听得入神。李爷爷用布满老茧的手比划着说:“做人要像麦穗,越饱满越低头,而不是骄傲自负。”这句朴实的话语,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德”不是书本上的大道理,而是祖辈们用生命沉淀的智慧。
村里有个特别的学堂——麦田。张大叔是种粮能手,他教我辨认麦苗和杂草。“你看这株麦子,”他指着叶片说,“叶脉清晰,纹路整齐,这就是大自然的智慧。”在烈日下,我跟着张大叔学习观察作物生长规律,这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让我明白了“智”不仅存在于课本里,更蕴藏在广阔的田野中。
傍晚的活动总是最快乐。大人们收工回来,孩子们写完作业,大家聚在一起踢毽子,玩捉人游戏。我刚开始连3个都踢不到,经过半个月的练习,现在能连续踢20多个了。二蛋哥还教会我们玩“跳房子”,用粉笔在地上画出格子,单脚跳来跳去,既有趣又能锻炼身体。晒谷场上的欢笑声中,我们的身体越来越灵活。这是体之花的活力。
村里人干完活总爱聚在广场上。王婶会唱好听的歌曲,赵叔会用他那顺溜的口才讲述着过去所发生的故事。那天傍晚,晚霞把麦垛染成橘红色,我学着用麦秆编出美丽的棍子,虽然歪歪扭扭,但王婶说:“美就在这动手创造的过程中。”我忽然懂了,“美”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品,而是劳动中绽放的生命力。
假期最后几天,我跟着外婆学做麦芽糖。熬糖要掌握火候,搅拌要匀速,拉糖要趁热。当我把做好的第一块糖递给外婆时,她眼角的皱纹都笑开了:“劳动最甜。”这一刻我明白了,“劳”不是简单的体力活,而是创造价值的快乐。
准备上学的那天,麦田已经收割完毕。这片土地教会我,五育不是割裂的课程,而是像麦穗一样自然生长的生命状态。它让我们不仅学会知识,更学会做人,不仅发展特长,更要全面发展,就像阳光下的花朵需要土壤、水分、空气等共同滋养一样,我们的成长也需要五育的融合。
郊区红阳初级中学 汪子妍
指导教师 周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