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当我站在家乡铜陵市钟鸣镇的老街上,摸着斑驳的砖墙,仿佛能看见北宋文豪苏轼途经此地时,在《题钟鸣驿》中写下“铜井夜潮喧客枕,竹窗秋雨伴孤灯”的场景。
去年冬天,我参加了社区组织的“寻访非遗”活动。在牡东村的手工作坊里,一位爷爷正用竹篾编织竹马灯。你们知道吗?这看似简单的马头骨架,要用火烧竹篾至微焦,趁着手感最柔软时,弯出二十八个不同弧度的曲线。爷爷布满老茧的手指翻飞,竹篾在他手里仿佛有了生命。我突然想起历史课上老师说的,四千年前的先民们在我们钟鸣水村燕子牧,不正是用这样的智慧,点燃了华夏最早的青铜文明之火吗?
寒假里,我报名成为竹马灯会的小学徒。当72岁的奶奶教我为竹马灯糊纸时,她突然哼起童谣:“竹骨棉纸身,彩绘云中纹。稚子骑竹马,追月照铜都。”原来,竹马灯不仅是节庆的表演,更承载着矿工们对平安的祈愿。如今,铜都少年们接过这份传承,在元宵节的巡游队伍里,我举着矿脉长青主题的竹马灯,看见无人机在夜空勾勒出古代铜采冶遗址的轮廓,传统与现代的光影交织,照亮了整片铜陵的星空。
当我们站在金山村的古铜矿遗址,脚下七米厚的矿渣堆积层,是祖先们用石锤一锤一锤敲出来的文明厚度;当我们舞动竹马灯穿过明清老街,竹骨上的每道彩漆,都在诉说九井十三街的繁华往事。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既要守护这些看得见的文明符号,更要让铜陵矿冶智慧、桐谱匠心、竹马情怀,化作创新的动力。
站在狮子山巅眺望,长江如练,铜都新城的灯火与古镇的灯笼交相辉映。我们是中华文明的接力者,既要赓续文脉,更要开拓新篇。让我们以少年之肩,担起文化使命,让铜陵故事、中国故事,乘着新时代的东风,走向更辽阔的远方!
义安区金榔初级中学 缪蕊
指导教师 何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