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如五色丝线,在成长的锦缎上绣出绚丽的图案。而美育这根金线,串起了我生命中最璀璨的明珠——那是一次与黄梅戏《打猪草》的美丽邂逅,让我在传统戏曲的芬芳中,触摸到了中华文化的脉动。
记得那个秋意浓浓的下午,学校组织我们去报告厅观看戏曲表演。当演员背着竹篮蹦蹦跳跳出场时,我和同桌小雅都惊呆了——她头上戴着会晃动的发饰,裙子上绣着会发光的花样,在舞台灯光下闪闪发亮,比我们最喜欢的动画片还好看!她一个转身,裙摆像花朵一样绽放;一个亮相,眼睛亮得像星星。那声音忽高忽低,就像我们音乐课学的音阶游戏,但比老师弹的钢琴还要神奇。
回校后,我们在美育课上玩起了“我是小戏迷”的游戏。老师教我们用皱纹纸折戏服。我做的头饰歪歪扭扭的,但戴在头上照样美滋滋的。最有趣的是学“圆场步”,我们排着队,踮着脚尖在教室里转圈,活像一群摇摇摆摆的小鸭子。体育老师看见了,还教我们加上手势,说这是“戏曲广播操”呢!
现在,课间十分钟成了我们最期待的“戏曲时间”。女生们把红领巾系在手腕上当水袖,随着“咿——呀——”的唱腔轻轻甩动,像极了舞台上的花旦;男生们也不甘示弱,用扫帚柄当花枪,在走廊里比划着武生的招式。一次班会课上,我们脑洞大开,把《打猪草》改编成了环保主题的《新编垃圾分类歌》。我背着智能垃圾桶上场,唱道:“竹篮换成分类桶,垃圾分类要记清,可回收的放蓝桶,厨余垃圾要分清……”同学们配合着用课桌当打击乐,“咚咚锵”地打着节拍,有力的节拍直夸我们是“传统文化的小传人”呢!
每当看到那些五彩的脸谱,我就会想起第一次看《打猪草》的惊喜。原来传统文化不是老古董,而是可以和我们一起玩耍、一起创新的好朋友。五育融合的种子,正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田上,绽放出最童真也最灿烂的花朵。
义安区实验小学滨湖校区 王润佳
指导教师 杨永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