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竹青
清晨六点,市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田径场上已响起清脆的脚步声。短跑选手们在教练的口令下重复着起跑动作,跳跃区的运动员专注于技术细节打磨,游泳馆的水花与体操房的器械声交织成独特晨曲。这所承载着铜陵体育梦想的摇篮,近年以一连串亮眼成果走入公众视野——从亚洲冠军到奥运选手,从打破省纪录到批量输送人才,用实力诠释“育人为本、精雕细琢”的理念,走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之路。
赛场扬威:从铜陵赛道到国际舞台的跨越
8月的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上,铜陵籍选手查志强与队友跑出3分10秒01,为安徽队夺得男子4x400米接力亚军,打破该项目全国少年纪录,创造安徽省在该项目的历史最好成绩(原全国少年纪录为3分14秒21,由安徽队在今年6月全国青少年田径锦标赛创造)。这枚奖牌,仅是市体校近年竞技成果的缩影。
田径运动员钟涛从这里走出,曾先后斩获亚洲室内田径锦标赛、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等重要赛事冠军。去年他更是登上巴黎奥运会赛场,成为该校首位奥运选手,实现“零的突破”;沙滩手球选手俞思琪作为国家U17女子队主力,助球队在亚洲青少年沙滩手球锦标赛登顶,让铜陵力量闪耀国际赛场。
首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上,市体校选手集体爆发:章贤在男子100米决赛中以10秒31摘铜,打破尘封34年的安徽省男子100米成人纪录,为安徽短跑写下新篇;汪亚君与叶宏翔参与组成的混合4x400米接力队勇夺银牌,汪亚君还在女子400米单项跻身全国前八;叶宏翔则在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男子400米栏夺冠,并在多站全国接力赛中持续摘金夺银,成为安徽田径“多面手”。
据统计,2023至2024年,该校运动员在省级以上赛事累计斩获奖牌超200枚。“每块奖牌都来之不易,是铜陵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成效的最佳证明。”市体校党总支书记苏景胜表示,这些成绩为2026年省运会储备了坚实夺牌力量。
精准培育:构建“选、育、管、保”全链条体系
竞技成绩的持续突破,离不开科学系统的培养体系。市体校深知,优秀运动员的成长是“选得准、育得精、管得细、保得实”的必然结果。近年,该校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构建覆盖运动员成长全周期的培养链条。
人才选拔上,创新推出“动态调整+一人一策”机制。每年结合省级以上锦标赛成绩,由教练组、科研人员、文化课教师组成评估小组,遴选出30名重点运动员分层培养——一类12人、二类18人。“每季度会根据训练效果和赛事表现调整,确保资源向潜力选手倾斜。”市体校业务副校长马中介绍,针对重点运动员,该校量身订制训练计划,细化到每周时长、强度周期、技术重点及体能测试指标。
宿舍管理是育人“第二课堂”。该校强化宿舍教育及管理,制定实行《运动员宿舍管理办法》,推行“室长负责制+三级检查机制”(教练员每日查、生活老师每周抽、校领导每月巡),将管理与自律意识培养结合。“刚开始觉得严格,后来成了习惯,放假回家也会收拾房间。”学生们纷纷表示,这种纪律性潜移默化影响训练态度,让他赛场更能沉心应对。
平衡学训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为避免运动员沦为“只会训练的机器”,市体校与市十二中建立深度合作,形成“训练+文化学习”双线跟踪。每周三下午,教练员到市十二中走访,与班主任、任课教师沟通运动员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反馈训练状态,共解“学训矛盾”。针对“奥运部”选手,安排教练员与授课教师建“一对一”沟通群,跟进学习进度,为外出参赛落课学生协调补课。“我们要求运动员既要拿奖牌,更要拿毕业证,无论走专业路还是回归社会,都有立足之本。”马中的话,道出“育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的初心。
完善保障是运动员安心训练的后盾。市体校为重点运动员购场地险及人身意外险,覆盖训赛;食堂按不同项目需求制定个性化膳食,一类、二类选手免伙食费,保障能量补给;专项训练经费全额保障,2024年投入近百万元用于器材更新、参赛、科研监测等。更严格执行反兴奋剂制度,建“教练员负责制+赛前承诺制”,禁存违禁品,定期培训,筑牢安全防线。“体校把衣食住行、训赛都安排周到,我们只需专注提升成绩。”这是运动员的共同感受。
筑梦未来:从体校沃土到体育强市的担当
市体校荣誉墙上,除了奖牌证书,还有张特殊地图——标注着从这里走出的运动员去向:有的进省队成专业选手,有的考入北体、上体等高校,有的当中小学体育教师,有的在体育产业链创业……生动诠释“不止培养冠军,更培育人才”的理念。
随着2026年省运会临近,体校备战全面展开。训练场上,运动员更忙碌,教练组在科研团队支持下,用运动生理监测、技术分析等科技手段优化训练方案。“省运会是检验舞台,但不是终点。”苏景胜表示,将深化管理创新,让选拔更准、训练更科学、教育更扎实,力争为国家输送更多优秀后备人才。
从奥运选手诞生到批量获得奖牌,从运动员全面发展到体育精神传承,市体校书写着竞技人才培养的“铜陵答卷”。这里是冠军摇篮,更是梦想起点——无数怀揣体育梦的青少年从这里出发,拼搏成长、奋斗闪耀,为铜陵注入永不言弃的体育精神,为安徽乃至全国竞技体育贡献源源不断的“铜陵力量”。
本文图片由市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