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铜陵日报

酒精性精神病:当酒杯变成“毒杯”

日期:08-21
字号:
版面:第A04版:健康养生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雯

“我爸都戒酒三个月了,怎么半夜还说听见墙里有人骂他?”

在精神科急诊,医生经常听到家属这样的哭诉。大家常把这些“疯言疯语”笼统地叫做“发酒疯”,却不知道,这背后往往是一种真实存在、可被诊断、需要治疗的疾病——酒精性精神病(alcohol-induced psychosis)。本文将用通俗语言带你认识它的来龙去脉、识别信号、应对措施与预防要点。

一、酒精为何能把人“喝疯”

酒精是一种亲神经毒物,小到一次暴饮,大到数十年酒海沉浮,都可能让大脑“短路”。在脑内,酒精像一把万能钥匙,能同时打开多条神经递质的大门:

- 多巴胺——掌管愉悦与奖赏,过量时产生“飘飘欲仙”的幻觉;

- GABA与谷氨酸——分别抑制和兴奋大脑,失衡后会出现抽搐、谵妄;

- 血清素、乙酰胆碱——与情绪、记忆密切相关,长期紊乱可导致抑郁或痴呆。

当这些化学信使长期被酒精“牵着鼻子走”,大脑结构也随之改变:皮层萎缩、海马神经元丢失、白质脱髓鞘……最终可出现以幻觉、妄想、意识障碍为特征的精神病状态。

二、酒精性精神病的“家族谱”

临床上,它不是一个单病种,而是一组“酒精惹的祸”,主要包括:

三、如何识别“真疯”还是“假疯”

家属最怕把病当醉、把醉当病。以下线索可帮助判断:

1.症状与饮酒时间轴:精神病性症状是否总在大量饮酒、减量或断酒后出现?

2.意识状态:震颤谵妄时意识混浊;酒精性幻觉症意识清晰,可与精神分裂症混淆。

3.既往史:有长期“每天半斤白酒”或多次戒酒失败,要高度警惕。

4.辅助检查:肝功能异常、维生素B1缺乏、脑影像显示脑萎缩,均提示酒精相关脑损伤。

重要提示:如果患者出现高热、抽搐、昏迷或强烈自杀/攻击冲动,立即拨打120,切勿等“酒醒了再说”。

四、治疗:戒酒是“根”,药物是“枝”,康复是“叶”

1.急性期——救命先治“断”

- 住院戒断:苯二氮 类药物(如地西泮)替代递减,防止癫痫、谵妄。

-足量维生素B1:预防或治疗韦尼克脑病,可静脉滴注100–300毫克/日,连用3–5天。

- 对症抗精神病:短暂小剂量奥氮平、喹硫平等可快速控制幻觉妄想,但需医生评估。

2.巩固期——防复发、修大脑

- 药物防渴求:纳曲酮、阿坎酸钙可减少“心痒”。

- 心理社会干预: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匿名戒酒会(AA)等,可显著提高戒酒率。

- 认知康复:记忆训练、作业治疗帮助酒精性痴呆患者最大限度恢复功能。

3.家属能做什么?

- 别骂、别打、别劝酒:指责和刺激只会加重患者羞耻或对抗。

- 监督用药与复诊:抗精神病药需缓慢减量,突然停药易复发。

- 做好家庭“无酒化”:藏酒、停酒、不劝酒,必要时换环境暂住。

五、常见误区一次说清

- “喝出精神病就是精神分裂症”

错。酒精性精神病是外源性、可逆性更高的“继发性精神病”,大部分患者在持续戒酒后症状可完全消失。

- “只要意志力够,就能自己戒酒”

酒精依赖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脑病”,长期饮酒改变了大脑奖赏回路,单靠意志成功率小于10%;需要医学、心理、社会多管齐下。

- “药酒、啤酒、红酒没事,只有白酒才伤身”

酒精是乙醇,任何含乙醇饮料只要超量都致病。所谓“每天一杯红酒软化血管”已被多项研究推翻,最安全的饮酒量是0。

六、预防:从第一口酒开始

1.未成年人不饮酒:大脑发育持续到25岁,越早饮酒越易成瘾。

2.成年人限量: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男性每日纯酒精小于等于25克(约1两高度白酒),女性小于等于15克,孕妇零摄入。

3.察觉早期信号:

- 经常“喝大”或家人反复劝少喝;

- 早上手抖、心烦,必须“来一口”才能平静;

- 记忆力明显下降、情绪易激动。

一旦出现,尽快到成瘾医学科或精神科评估。

七、写在最后

酒精性精神病既是可防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可治的临床疾病。它提醒我们:

- 对饮酒者,酒杯可能悄然变成“毒杯”;

- 对家属,指责不如理解,陪伴胜过放弃;

- 对社会,减少酒桌文化、规范酒类广告,就是减少未来的悲剧。

如果你或身边人正在经历“喝酒后变了一个人”的困境,请记得:酒精可以劫持大脑,但劫持不了希望。及时求助专业力量,戒酒越早,大脑修复越快,回归正常生活的可能性就越大。

(作者单位:铜陵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