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小华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的铜陵有色金属公司狮子山铜矿(即现在的冬瓜山铜矿),一批矿二代已长大成人,循着父辈的足迹走进百米井下,成为开发矿业的生力军,眼看着就到了结婚成家的年龄,可是还有不少人,没有牵过姑娘的手,不知道老婆是谁家的闺女。
这些棒小伙子们,在百米井下打眼、放炮、出矿,流汗闻炮烟,苦脏累险无所谓。虽然下班上井时,身上、脸上又是泥又是汗的,形象不好看,但是澡一洗,衣服一换,谁还不是个体面小伙?可就是因为矿山井下环境特殊和社会世俗观念影响,找对象困难。打光棍,丢面子,心里憋屈……看到身边或电影、电视里谈情说爱的镜头,说不羡慕、不嫉妒那是假。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于是,矿领导商议:我们当领导的要带头当“红娘”、做“月老”,为井下未婚大龄青年牵线搭桥,还要发动、鼓励身边的人以及广大群众,更要用组织、集体和社会力量,为矿山生力军的幸福,为矿山的稳步发展,做一番甜蜜的事业。
说干就干,首先启动“鹊桥工程”。
给青年矿工办事,矿团委责无旁贷。先是造舆论声势,号召全矿职工家属、以及社会热心人士,为本矿青年男职工的恋爱、婚姻牵线搭桥当“红娘”,认为新社会的“红娘”,思想是高尚的,工作是光荣的,要在全矿形成踊跃当“红娘”的风气。1982年底,矿团委将10名长期关心青年矿工恋爱婚姻、成绩显著的人士,评为优秀“红娘”,召开表彰大会,会上交流经验,给优秀“红娘”颁发荣誉证书,戴红花照大幅相片上光荣榜,根据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接着,矿团委还积极与兄弟单位……不,应该是“兄妹”单位,就是女工多的单位,如麻纺厂、绢纺厂等,多次举办青年联谊会,展示了矿山小伙子们的良好形象,增加了他们与未婚女青年了解交往的机会。
青工们有了对象,矿团委趁热打铁,举办恋爱旅游活动,先后举办了34次,460对情侣参加。情侣们在饱览祖国大好风光的同时,增进了感情,激发了青工“岗位争奉献、工作创一流”的热情。
水到渠成,花好月圆。恋爱谈到一定程度,就得结婚啦。狮子山铜矿又启动“筑巢迎凤”工程(对,不是吸引的引,是迎娶的迎),想办法为参加集体婚礼的青年职工解决婚房,迎娶新娘。
相比矿工的一个个小家庭,狮子山铜矿无疑是一个大家庭;而狮子山铜矿与铜陵有色金属公司相比,又是一个小家庭了。小家庭办事,大家庭当然支持。1985年10月,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得知狮子山铜矿,为井下大龄青工建婚房资金困难,经过公司经理办公会议决定,由公司计划处调4万元资金,用于狮子山铜矿新建300平方米平房,作为10~12名符合条件参加集体婚礼的井下大龄青工的婚房。
从1981年到2000年,狮子山铜矿连续20年,为符合参加条件的大龄青年职工,举办隆重的集体婚礼,矿领导为新人们主婚和证婚,矿山业余文艺队演出精彩的文艺节目,新人们也参与才艺展示,如比赛用红纸手撕“囍”字;一个新娘子演唱男声的《迟到》:“你到我身边,带着微笑,带来了我的烦恼……”引起哄堂大笑。婚礼结束,敲锣打鼓、鞭炮齐鸣地将新人们一一送入新房。
我“酿蜜”不是在春天,而是在冬天。1994年12月的一天,矿团委书记找到我,对我说:“钟小华,我们是老朋友了,我想请你参加年底举办的集体婚礼。”
我一愣:“什么,请我参加年底举办的集体婚礼?你知道的,我现在连女朋友都没有。”
矿团委书记笑了笑说:“是这样的,我请你写一个小品,集体婚礼联欢会上用。”
原来如此。我用了一个星期时间,写了一个喜剧小品《学“包装”》,剧情大概意思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小伙子,为讨认识不久的女朋友喜欢,突击学习装文化人穿帮的故事。
狮子山铜矿共举办了20次集体婚礼,246对新人参加。婚房也从开始的平房,到后来变成楼房。狮子山铜矿的集体婚礼,本矿的职工、家属来看热闹,附近的321地质队、鸡冠山铁矿的职工、家属,周围的狮子山村、朝山村等村民,也来看热闹。他们好生羡慕,说:“还是在狮矿上班好!”
狮子山铜矿“甜蜜的事业”引起媒体关注,《安徽青年报》报道“狮子山铜矿党委书记、矿长亲自当红娘,为大龄青工搭鹊桥”;《工人日报》报道“安徽铜陵狮子山铜矿为功臣青年造‘鸳鸯房’”;《中国有色金属报》报道“铜陵狮子山矿为优秀青工操办婚姻大事”;《安徽日报》报道“狮子山铜矿举办集体婚礼”……
我这个文学青年因为给集体婚礼联欢会写小品“扬名立万”,很快就有热心师傅、大哥大姐们,给我这个大龄青年、机运区井下水泵工介绍女朋友。于是,机运区一个维修工大哥的堂妹,就成了我女朋友、妻子、孩子他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