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铜陵日报

万以学和他的《愿为江水》

日期:08-14
字号:
版面:第A04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程保平

曾经给以学先生做办公室主任的远程殷勤着给他续茶,执弟子礼甚恭。我说,你也小老头了,如此这番,他受用吗?远程笑,人性多如此。我说,在我眼里,以学先生不是一般的官员,而是文化人,但在文化人中又是官员,怎么也喜欢这样受用?以学先生只管自己笑,并不搭话。

以学先生这次回来,是为自己的新书《愿为江水》做一个发布会的,书里有不少关于铜陵的篇章,其中一篇是说大通古镇的,江水至此回,平静的叙述中有飘逸的气质。古镇的经营者为此找一由头,推介旅游经济。

这几年以学先生从官场渐渐淡出,拾起年轻时候的文学梦,接连出了三本书,《如此美好》《城市的笑容》,还有这本《愿为江水》。从书名可以看出,是关于行走的文化散文。这跟他的职业有关,跟他的专业有关,也跟他的阅历有关。

从抒情而言,若不细看,书中那些景物、典故、思考等等,都是平静的叙述,但若耐心读下去,字里行间都是深情。这其实是老辣的抒情方式,也是宦海历练多年,个人的造化和审美价值的选择。

以学先生曾在黄山市分管旅游经济,由他牵头经营的“百村千幢”工程,化腐朽的古民居为当代宜居民宿,曾被王蒙先生题为“古今通变”。王老题词精准而大气,抓住了“百村千幢”的本质,而这题词的过程曾被我目击。那年我陪王老到黄山参观,行程是由以学先生落实的,为此王老欣然命笔。

后来以学先生主政省旅游局,做得如何我不清楚,但以这种经历写旅游文化散文,肯定站了高度的优势,又沾了专业的便宜。因为那是实战,所以显得特别内行。

以学先生的文化背景是中文,年轻时候就发表文学作品,曾一度萌发当作家的想法,后来虽然从政,不过是情结的蛰伏,又因为在机关经营文书多年,这让他的文字含而不露又箭在弦上。这其实是文字的魅力,也是他的风格。

我总以为,不懂经济学,别谈写大文章。经济是一只无形的手,时刻在捉弄人,左右人,决定人。以学先生曾在美国专门学习行政管理,在香港学习品质管理,主抓内外经贸几十年,走过五六十国家,这让他的视野宏观又微观,深刻又阔大。写作到一定高度,技巧是其次,格调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格调从何而来?走山走水,读书读人,而这正是以学先生的资本。

我以为《愿为江水》的书名其实泄露了作者的心理天机。江水涓涓细流千曲百折,尽管柔弱,但积水成川,却是激情澎湃,以柔克刚,深不可测。百流千川终到海,那是恭敬,也是追求,感叹人在大海面前的渺小,也感叹人在大海面前的不甘,那应该是这本书的主旨。

写作应该有文本意识。读以学先生的这三本书,你会发现,很难找到类似的文本,那其实是别出心裁,跟人不一样。同质化的写作很难有读者市场。

这些文字中,关于本地的有好几篇是我陪游的,游的时候,当然各有感受,对比他的文字,我觉得自己既有视角上的差异、行为上的惰性、内心上的惭愧,也有“竹林七贤”之一王戎的那种感叹,“视此虽近,邈若山河”。

有次我们几个陪以学先生去看师姑墩遗址,在钟鸣镇的一处高架桥下。大家七嘴八舌,阔谈退休后如何安排生活。以学先生原是独自想心思,可能在构思文章,见说这里,突然斜刺一枪说,六十岁不可以死吗?我顿然萎靡又清醒。

还有一次是去看铜官山,这在他的《城市的笑容》“爬山记”一文里有记载,说到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他说,其实解放后我们就改革开放了,是别人不让我们改革开放。这观点新鲜而独到,原来温和敦厚的外表下,他是勤于思考、眼光独特的。

那次爬山,是以学先生的一次故地回游,他童年就生活在这里,触景生情,说了不少小时候的故事,打柴被撵得滚下山来,撕破了皮肤,就拿泥土塞塞,回家不敢跟父母说。同学们顽皮,白天踩点果园,待夜里偷果子,却没摸到一个,原来被园丁提前一步摘走。我很好奇,这些细节在他的文章里会以什么方式展开,但后来看文章发现,自头至尾,只字未提。以学先生只思索社会和文化上的事,至于个人的悲欢则是小得可有可无。如果您读这三本书,就会发现这是他的一贯做法。

年轻时候看颜真卿的书法,觉得那稳固的姿态简直称得上笨拙和愚蠢,经历多了才发现,里面有刀光剑影、长河落日,是万千气象和人生真经。我不敢将此跟以学先生相比,但读他的文字,偶尔会想到颜真卿的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