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铜陵日报

“老了”不等于“抑郁”——写给家人、照护者以及每一位银发朋友

日期:08-13
字号:
版面:第A03版:健康养生       上一篇    下一篇

■ 文雯

一、为什么必须谈“老年性抑郁症”

全球60岁以上人群中,每20人就有1人达到重度抑郁临床诊断标准;而在养老院,这一比例可飙升至45%。更严峻的是,老年人自杀成功率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男性老人常用更致命的方式,如枪击或跳楼。因此,老年性抑郁症(Late-Life Depression, LLD)不仅是“心情不好”,而是关乎生命质量的公共卫生议题。

二、它长什么样?——五大“非典型面孔”

1.“没兴趣”多于“难过”

约50%的老年患者并不说“我很悲伤”,而是“什么都提不起劲”“儿女来看我都没意思”。

2.身体痛比情绪痛更突出

反复主诉“胃胀、头晕、关节痛”,却查不出明确病因,应高度警惕。

3.认知“假痴呆”

突然记不住刚吃过什么、算不清买菜钱,家人常误以为是阿尔茨海默病,其实可能是“抑郁相关的可逆性认知损害”。

4.清晨焦虑高峰

凌晨4–5时醒来后再难入睡,伴随强烈心悸、濒死感,是老年抑郁的典型节律紊乱。

5.“隐形”自杀信号

不再谈论未来、开始赠送珍贵物品、突然说“活着是拖累”,这些可能是老人最后的求助。

三、谁最容易“中招”?——风险与保护因素对照表

1.风险因素

女性、独居、丧偶

慢病达到或超过2种(心衰、糖尿病、帕金森病等)

长期使用镇静催眠药或者止痛药

经济拮据、失能(无法独立洗澡,外出,做饭、购物等)

早年有抑郁发作病史,有阳性精神疾病家族史

2.保护因素

稳定婚姻状况,与子女同住,家庭氛围融洽

规律的运动(每天至少散步20分钟)

社区老年大学,志愿者活动等带来的价值感

早期白内障手术,助听器——减少感官剥夺

终生学习的兴趣习惯(阅读,乐器,学习外语,使用智能手机电器等)

四、诊断为何常被错过?——三大误区

误区1:把抑郁当“正常老化”

老人说“人老了就是这样”,医生也容易把乏力、失眠归咎于关节炎或心衰。

误区2:忽视躯体症状背后的心理原因

反复跑消化科、疼痛科,却没人问一句“您心里觉得怎么样”。

误区3:把可逆的“假痴呆”当成不可逆的痴呆

抑郁所致的认知下降通常起病快、抱怨多、能意识到“自己糊涂”;而阿尔茨海默病起病慢、否认缺陷。简易筛查可用“老年抑郁量表GDS-15”,达到或超过5分即需专科评估。

五、可以治好吗?——循证治疗全方案

1.药物:

?一线:舍曲林、艾司西酞普兰(对心脏影响小、相互作用少)。

?注意:老人肝肾功能下降,起始剂量通常为成人的1/2,缓慢加量。

2.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CBT)——帮助老人识别“我是负担”等负性自动思维。

?问题解决疗法(PST)——把“我不会用手机挂号”拆解成可操作的小步骤。

3.物理治疗: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药物耐受差或伴有明显焦虑者,安全无创。

4.合并症管理:

?同时优化心衰、糖尿病用药;夜间疼痛显著者,可请疼痛科、康复科会诊,减少“疼痛—失眠—抑郁”恶性循环。

5.社会处方(Social Prescribing):

?让社工、社区护士开出“运动课”“合唱团”“陪诊服务”等非药物处方,已被英国NHS证实可降低抑郁复发率。

六、家人可以做什么?——七日陪伴计划

第1天:用“我观察到……”代替“你怎么又……”

例:“我注意到您这周3次说胃胀,但又没吃多少,我很担心。”

第2天:共同就诊

提前帮老人写好“症状时间线”,避免他/她在诊室因记忆差而遗漏关键信息。

第3天:环境安全

收起大剂量安眠药、锐器;把阳台加高栏杆。

第4天:微运动

一起晒太阳+原地抬腿5分钟,运动时大脑分泌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相当于天然抗抑郁药。

第5天:数字连接

教老人发语音、视频通话;成功操作后立刻给予“彩虹屁”式夸奖。

第6天:回忆疗法

找出老照片,让老人讲当年的故事,录音保存,强化自我认同。

第7天:鼓励志愿行为

即使只是帮邻居折纸鹤,也能让老人感到“我仍能贡献”。

七、常见疑问

Q1:抗抑郁药会上瘾吗?

A:不会。但突然停药可能出现头晕、流感样症状,应在医生指导下4–6 周以上逐渐减停。

Q2:吃了药会变傻吗?

A:恰恰相反,未经治疗的抑郁才会加速认知衰退;药物+认知训练可部分逆转“抑郁——痴呆”通路。

Q3:老人拒绝就医怎么办?

A:先带他/她看“睡眠门诊”或“记忆门诊”,以失眠或健忘为切入点,降低心理抵触。

八、写在最后

老年性抑郁症并非“活够了的矫情”,而是一种可以治疗、可以逆转的脑功能疾病。请记住:

?情绪低落超过两周,且伴随兴趣减退、食欲睡眠改变、认知下降,就要警惕。

?药物+心理+社会支持的三驾马车,能让70%以上的老人显著好转。

?你的一次耐心倾听、一次陪同就诊,可能就是老人生命中的转折点。

如果你的父母、邻居,甚至你自己正被灰色情绪笼罩,请把这篇文章转给更多人——让“老了”不再成为抑郁的借口,让夕阳重新拥有温暖的色彩。

(作者单位:铜陵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