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博闻
双相情感障碍,简单说就是孩子的情绪、精力和行为会经历明显的“高峰”(躁狂/轻躁狂)和“低谷”(抑郁),像坐过山车一样。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理解它,学习如何陪伴和支持孩子。
第一步:认识这个“情绪过山车”
1.“高峰”期(躁狂/轻躁狂):
*孩子可能异常兴奋、自信爆棚,甚至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睡眠需求大大减少,精力旺盛得像用不完。
*话特别多,语速飞快,想法一个接一个跳出来(思维奔逸)。
*可能做出冲动、冒险的决定,比如乱花钱、危险驾驶、轻率的性行为等。
*容易发脾气,一点就着。
*轻躁狂程度较轻,可能表现为效率高、创意多,但也隐藏风险。
2.“低谷”期 (抑郁):
*情绪低落,悲伤、空虚、绝望感笼罩。
*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连最爱的事情也索然无味。
*精力严重不足,疲惫不堪。
*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变差,学习困难。
*可能睡眠过多或失眠,食欲剧变(暴食或没胃口)。
*觉得自己没用、是负担,甚至出现伤害自己的想法(须警惕)。
3.其他可能情况:
*混合状态:高峰和低谷的症状同时出现,比如极度烦躁又充满绝望,非常难受。
*间歇期:情绪相对平稳的阶段,是恢复和预防复发的关键期。
双相情感障碍可能涉及:
1.天生特质:家族遗传可能增加风险。
2.大脑“化学信使”失衡:某些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的波动影响情绪调节。
3.环境压力:重大生活事件(学业压力、人际冲突、家庭变故)或长期压力可能成为诱因。
4.其他因素:有时身体疾病或药物也可能有关联。
第二步:搭建稳固的“支持三脚架”——专业治疗是基石
1.看医生,定方案:
(1)精神科医生是核心伙伴,他们负责诊断、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药物+心理治疗)。
(2)药物治疗是“稳定器”:
1)心境稳定剂(基石):如锂盐、丙戊酸钠,帮助平衡情绪波动,预防过山车式的起伏。
2)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喹硫平,常用于控制“高峰”期的兴奋、冲动或妄想等症状。
3)抗抑郁药(谨慎使用):只在抑郁期且通常必须与心境稳定剂联用,避免单独使用诱发“高峰”。
4)其他辅助药:如助眠、抗焦虑药,对症处理具体问题。
(3)心理治疗是“导航仪”:
1)认知行为疗法 (CBT):帮孩子识别扭曲的负面想法,学习更健康的思维和应对方式。
2)人际与社会节奏疗法 (IPSRT):重点稳定日常生活节奏(尤其是睡眠)和人际关系,减少情绪诱因。
3)家庭治疗:改善家庭沟通,让全家成为孩子的后盾,学习共同应对策略。
4)心理教育:让孩子和家长都真正了解这个“过山车”,减少恐惧,增强掌控感。
(4)物理治疗(少数情况):如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可能用于非常严重、有高风险或药物无效的情况;经颅磁刺激(rTMS)副作用较小,也是一种选择。
2.遵医嘱,勤沟通:
(1)严格按医嘱服用。
(2)定期复诊,跟医生详细聊聊孩子的状态、药物效果和副作用并及时调整。
(3)记录孩子的“情绪日记”(包括睡眠、情绪、重大事件),复诊时带给医生看,非常有帮助。
第三步:家是温暖的“避风港”——居家照护怎么做
1.营造稳定安全的环境:
(1)规律作息是金:尤其是保证充足、规律的睡眠,熬夜是大忌,尽量固定睡觉和起床时间。
(2)饮食均衡: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多吃富含Omega-3的食物(如深海鱼)可能有益,少吃高糖高脂垃圾食品。避免过量咖啡因和酒精。
(3)减少刺激:“高峰”期保持环境相对安静,避免过度喧闹或冲突。收起危险物品(药品、刀具等)。
(4)适度活动:鼓励温和的运动,如散步、瑜伽,帮助释放压力,改善情绪。
2.学会“看天气”应对:
(1)“高峰”(台风天):
1)保持冷静,避免正面冲突或激烈争论。
2)温和地引导孩子参与安静活动(画画、听舒缓音乐)。
3)关注安全,密切留意冲动、冒险行为或攻击性。
4)必要时限制其进行重大决定或大额消费。
(2)“低谷”(梅雨季):
1)给予更多耐心、陪伴和情感支持。倾听比说教重要。
2)认可孩子的痛苦(“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
3)鼓励但不要强迫参与活动,从小事开始。
4)严防自杀风险,认真对待孩子任何消极言论,确保环境安全,必要时24小时陪伴。
(3)“晴天”(间歇期):
1)巩固健康习惯(规律作息、运动)。
2)鼓励逐步恢复社交和学习。
3)和孩子一起学习识别复发的早期信号(如连续几天睡不好、特别兴奋或烦躁),制定应对计划。
3.沟通与支持的艺术:
(1)开放倾听:创造安全空间,让孩子愿意表达感受,不加评判。
(2)表达爱与接纳:让孩子知道,无论情绪如何起伏,你都爱他/她本身。
(3)积极反馈:看到任何一点努力和进步,都及时给予肯定。
(4)全家协作:家人分工合作,避免一个人累垮。学习相关知识和应对技巧。
4.照顾好“掌舵人”——家长自己
(1)支持双相的孩子非常消耗心力,你的身心健康同样重要。
(2)允许自己有情绪(沮丧、焦虑是正常的),找信任的人倾诉。
(3)必要时寻求自己的心理咨询或加入家长支持团体。
(4)保证自己的休息和放松,适当“充电”。只有你状态好,才能更好地支持孩子。
确诊双相障碍,理解和科学的管理能带来巨大的改变。用稳定的爱做基石,用专业治疗做指南针,用耐心陪伴每一步,帮助孩子学会驾驭这辆“情绪过山车”,驶向更平稳的未来。
(作者单位:铜陵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