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晨晨 方盼亮
酷暑时节,枞阳县义津镇朱公村新建的红薯生产基地,长江沙地泛着湿润的光泽,百余名农户正俯身插苗,翠绿的红薯藤在指尖翻飞,插进松软的沙土里。“沙地透气,种出的红薯特别甜。”65岁的村民鲍正如擦了擦汗,手里的苗插得又快又稳。
枞阳县红薯种植历史悠久,清代“桐城派三祖”之一的姚鼐在《冬灰录》中就曾记载“薯熟盈田”。义津镇副镇长李经邦介绍,当地的沙地土壤很适合红薯种植,早在2020年,该镇就组建了红薯党建联盟,在8个村种植了640亩红薯,但受限于传统的种植和经营模式,没有形成品牌,市场影响力弱,经济效益并不明显。
如何将小红薯做成特色产业?今年以来,义津镇通过多方努力,成功吸引了广州生长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前来投资,利用该企业发展智慧农业、观光农业的成功经验,“借船出海”谋划打造“红薯特色小镇”项目。目前,该公司计划投资亿元建设的红薯产业园已正式实施,占地265亩的种植基地已基本成型,“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初见成效。
“我家的10亩地流转给公司,每年稳收3000元租金,我一年在这务工4个多月,不仅能挣到一万多元,还免费学到了先进的红薯种植技术。”村民鲍正如喜笑颜开。据介绍,该基地用工高峰期有100多人务工,多为周边农户。
提升产业附加值,技术与渠道是重要保障。该基地与华南农业科技大学进行深度合作,改良优质品种,引入滴灌、智能温控等设备,曾经“靠天收”的农田,如今成了“选种、种植、采收”全流程可控的样板田。
“长江沙地种出的红薯甜度能达18度。”广州生长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员李承亮蹲在田埂上,仔细检查红薯苗的生长情况。今年,该基地试种了“天目山小香薯”“西瓜红”等12个深受市场欢迎的品种,亩产效益比普通品种高30%,上市后预计可带来300多万元的营收。同时,该公司电商团队还策划“长江沙地蜜薯”直播,通过深加工和线上线下齐发力,进一步打造品牌。
全链条升级不止于种植。在义津镇规划图上,7个洗粉基地将升级自动化生产线,同步研发红薯脆片、代餐粉等10余种产品。二期红薯特色小镇也进入设计阶段,未来游客可体验挖红薯、烤红薯、学做粉丝,还能亲身体验方园景区的桐城派文化、先让村的“让德”文化。“从卖原料到卖体验,这才是附加值。”李经邦说。
站在朱公村的田埂上远眺,义津镇的红薯产业发展蓝图清晰可见。李经邦表示,将以建设特色红薯基地为契机,加快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建设。同时,坚持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谋划建设红薯特色小镇,串联方园景区、先让村,打造“文脉+薯香”旅游线,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