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敏 实习生 洪雨嫣
日前,在安徽耐科装备科技股份公司装备技术中心,市劳模、高级工程师方唐利正俯身在一台庞大的设备旁,用指尖滑过精密的部件,专注地“诊断”着。
这台180吨全自动封装系统,承载着他和团队打破国外垄断的梦想和心血。集成电路自动封装系统,被誉为半导体产业的“工业母机”。然而,几年前,这块至关重要的技术高地,几乎被国外巨头牢牢占据。
“客户急需自动化设备,取代效率低下的半自动和人工操作。”深耕行业二十多年的方唐利回忆道。当时,国内企业别无选择,只能高价引进外国设备,“成本巨大,客户苦不堪言,我们必须做出来。”正是这份紧迫感,让方唐利毅然扛起了国产替代的重担。
从零开始,谈何容易?封装系统涉及机械、电子、控制等十多个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没有现成的图纸,没有可借鉴的经验。方唐利带着团队,硬是从一台手动压机开始,解剖麻雀般反复拆解、研究。“核心单元必须自己设计、自己造!”他态度坚决。上千个日夜的试错与重来,汗水浸透了图纸。终于,120吨全自动封装系统横空出世,一举将国内封测企业的设备采购成本拉低了近40%。
但这并非终点。当超宽多排封装市场发出召唤,方唐利再次迎难而上,目标直指180吨级设备。吨位的提升,远非简单的放大。“就像给大象设计骨架,所有结构、受力分析都得推倒重来。”这一次,他创造性地提出“移动预热平台”结构,用动态温度补偿技术驯服了困扰行业的“翘曲猛兽”,框架翘曲度大幅下降,业界为之侧目。
该公司技术员王航至今记得一个关键难题:芯片记忆读取出现延迟和错乱。“我折腾一周毫无头绪,方工程师来了,几个思路点拨,几小时就通了。”在方唐利看来,创新不只是灵光一现的奇迹,也是无数次失败的累积和对核心原理的执着吃透。他不仅自己冲锋在前,更悉心带教。技术员杨磊从“职场小白”起步,在方唐利手把手的指导下,现已能独立设计部分精密结构。团队在方唐利的带领下迅速成长,成为耐科装备攻坚克难的脊梁。
如今,更强大的240吨设备已投入市场,49项授权专利是方唐利团队攀登的足迹。耐科装备,也凭借这一系列突破,跻身国内封装设备一线阵营。
从实验室的图纸到智能工厂的轰鸣,方唐利用二十多年的躬身实践,在冰冷的金属设备上刻下了滚烫的“中国印”。然而,这位半导体领域的“追光者”并未停歇。他的目光,已投向更前沿的晶圆级先进封装技术。方唐利说:“我们要把论文写在生产线上,把创新刻在设备上,用更多‘中国首创’,为制造强国添砖加瓦。”